您好,欢迎来到易配在线!登录 注册 经销商|联系我们|综合搜索
阿尔法ALPHA长城CNC赢双YS恒立数控飞凌FEILING博思特POSITALSMC丹纳赫Danaher天康TIANKANG

缝机业:对行业创新建设思考

2015/9/11 17:14:15              

作为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内著名的技术专家,王恒敏、李创两位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剖析有关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实例,分析指出我国缝机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同时也为目前行业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背景下,“危”中创新求“转机”,是为形势所逼,也是企业s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因为在危机中,企业只有创新才能突破、才能生存,也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而创新,是一种必须先有投资、而且可能存在风险的社会实践。有朋友曾戏言:“创业难、守业更难,危机中求创新则难上加难。”笔者认为此话并非危言耸听,确有其客观存在的真实性。

创新,需要有打破传统定式思维的胆略,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正确理论指导,并能正确运用科学方法的工作习惯和能力;创新,应该有相适应的方法、策略、对象和必备基础。创新的形式和方法多样,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要依具体环境、对象而用之,千万不可过于“机械”和“教条”。

任何优秀的创新方法和思路都必须与具体的研发项目及市场有机结合,都需要预先熟知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向。针对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同质化而产生一些列问题的现实,笔者认为技术创新成为是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变强的根本所在。

缝机业“大而不强”的若干原因

笔者认为,导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大而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问题的遗留,也有现行体制深层次的矛盾所致,然而,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其中根源。

笔者将通过对以下事例的分析,让读者了解行业“大而不强”的原因。

事例1: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国产缝机产品生产管理长期隶属于原轻工部二轻局下设的“钟表、自(行车)、缝(纫机)处”。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当家用缝纫机从“凭票供应、一票难求”已发展到严重积压过剩时,我们国家却少有自己国产品牌的工业缝纫机。直至1975年前后,国内才开始有少量的工业缝纫机生产,如GC212-3、GC1-1中速工业缝纫机,GN型中、低速包缝机,以及后来的GC212-8、GC15-1、GC6-1高速平缝机等机型出现在当时国内规模缝机企业的生产中。

与此同时,库存积压严重、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各家用缝纫机制造企业,却长期一直停留在等待、彷徨和被动之中,迟迟不见任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具体行动。

事例2: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服装生产成衣化、工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当娶媳嫁女必备的家用缝纫机不再被人追捧时,工业缝纫机终于得到了市场的重视。一时间,不仅各家用机厂家陆续转产工业缝纫机,而且众多军工企业、农机制造厂、通用机械制造和工程机械制造公司都一股风地往工业缝纫机制造的这条小路上跑。一时间,蜂拥而至的各路“人马”,使本来就不宽的“小道”上出现了你挤我扛、人马互伤的现象。

当时,工业缝纫机在载荷、速度、工况等方面有其区别于家用缝纫机、军工产品、农机、通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的独有特征,而其配件在材料选用、毛坯制作、机械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公差配合、形状位置公差等方面的要求不尽相同。当时,由于忽视这一区别,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原有产品的“固定配方”,生产出来形似神异的东西自然免不了有“先天之不足”,短命夭折也就不足为怪。

因此,不少匆匆上马工业缝纫机制造的厂家又很快走马灯似的一个个陆续倒下。

事例3: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市场商业化进程的加快,除了“标准”、“天工”、“上工”等原国营缝企大刀阔斧改制外,民营经济实体也开始陆续出现在工业缝纫机制造领域。浙江的飞跃、中捷、杰克、宝石等民营缝制机械制造企业都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诞生。不能否认,这些民营企业幸运地搭上了长达10多年的“风调雨顺”发展期,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的正确支持、引导下,迅速成长为中国缝制机械制造行业一支不可忽视的骨干力量。

占中国缝机制造行业主要经济成分的民营缝企,往往集群于某同一地域、产品结构或类同或互补,在多年近距离的竞争、合作中,它们中的部分缝企已成长为中国缝制机械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

有“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美誉的浙江省台州,民营缝企打天下、在全国缝制机械制造行业中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仅台州市椒江区下陈镇就聚集着缝制设备及零配件生产企业6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如:飞跃、杰克、宝石、大洋、宝宇、顺发、银工、青本、百惠、佳岛、博特、洛克、佳克、凯旋等),产品涉及平、包、绷、特种缝制机械等12大系列的200多品种。

万物生于逢、兴于盛,而衰于危;任何一个产业的诞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简单的同业扎堆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不一定就有竞争优势,是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有意识地规划、引导、规范、促进,才不断地彰显出台州缝机制造企业的集群效应,但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

每一产业都需要必备的基础平台建设积累,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决非一日之功可筑成。在如今的台州缝机业,乃至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中,大多数缝机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一些弊病:长期在中、低端产品相互仿制,严重的同质化无序竞争;缺乏明确的前瞻性新产品开发规划;少有能保证有效协作的新产品开发管理体制和流程;随意性泛滥,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失科学与公平;技术和管理团队基本骨干队伍不稳定等等。

事例4: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实力、地位实属有限,这也就造成了客观上它不能平等或最大限度地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应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支持。


  到目前为止,在全国为数众多的国家级高校、院所中仍然没有缝制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设置,导致了缝机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一批批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得不花费较长时间对缝机产品和行业特性进行熟悉和探索。

缝机业亟待创新的若干点

世界缝制机械制造产业的未来在中国;高速、自动、环保、直驱、智能、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今后中国缝制机械创新、发展的方向。

但如何结合行业和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市场需求把握好缝机传统产业的具体创新流程和方向,实在还大有文章可做。

用户对国产缝制机械产品的功能、品牌、档次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是缝机制造企业健康发展和持续创新的动力之源;用户对缝机产品的反馈意见,是缝机制造企业的宝贵资源。

对此,笔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企业应调整产品定位,找准自己的市场位置,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在行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亟待解决以下几点:

创新点1:额定转速

缝制机械的额定转速(r.p.m),直接决定着机器的缝制效率。其前提必须是速度适宜协调、结构安全可靠。因此,围绕该课题就必须有先进合理的结构设计、正确的材料选用和相适应的机械加工及热处理工艺做保证。

高速化,实质上就是对各运动副零配件在尺寸精度、形状位置公差、光洁度等方面的更高综合要求。企图以原先不变的加工手段和配件供应体系就想让老产品轻易转型,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懒汉或忽悠作风。正确的方法,应该以工艺为突破口,优化和完善工艺程序、相关技术参数,踏踏实实地实行精益生产–––这是一项需要我们继续牡蛎的系统工程。

创新点2:机电一体化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国缝制机械机电一体化工作开始起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项工作一直进展缓慢。目前,实现针位、切线、拔线、倒回缝自动控制,还只是生根于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国骨干缝企的部分机型产品生产中。

此外,需要广泛推广的激光或红外线衣片自动定位、自动缝边、薄厚料缝线张力自动调整、自动变速、自动变转矩、自动补针迹、自动仿手工缝、人机会话自动编程、缝纫过程自动跟踪等自动控制功能将会在今后中国缝制机械的新品开发中逐渐应用。在中国缝机人的不懈努力中,实现性能稳定、功能可靠、应用全面的综合自动控制,无疑会加快中国缝机制造产业的升级转型。

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比较成熟、有一定量产的自动缝机机型仅限于自动剪线普通平缝机、自动剪线直驱平缝机、电子曲折缝纫机、多头电脑绣花机等机型。而技术基本成熟的自动剪线包缝机、自动剪线绷缝机、自动剪线花样套结机、红外线衣片自动定位开袋机、开筒机、缝制制单元等还远没有普及定型。即使是在行业龙头企业中,此类产品的自动化普及率也尚不足20%。

与此相比,国外某知名缝企产品自动化普及率已高达到58.4%,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它们的自动化缝机产品种类,除了平缝、包缝、绷缝、双针、曲折、套结外,已延伸至平头锁眼机、圆头锁眼机、普通钉扣机、绕线钉扣机、仿手工线迹缝纫机、装饰缝线迹缝纫机、花样缝线迹缝纫机、大面积图案接缝机、自动换梭等缝制机械。

创新点3:清洁缝纫

标签:绷缝机
  • 喜欢 ( 0 )
  • 不喜欢 ( 0 )

网友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您好 ,喜欢这篇文章吗?  

您还未登录,登录后才可发表评论,请立即登录注册

站点地图| 会员服务| 关于网站| 招聘信息|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邮箱:1010196856@qq.com 客服热线:0571-88802870(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至17:30)
Copyright@2014-2016 www.epi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杭州锐联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13025252号-2   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 浙公网安备33010502003191号

微信扫一扫


技术咨询